日前,不乱微信群里出现“京东集团为回馈社会全民派发购物津贴”的点击大亏链接,后经各方核实,微信证实该链接系传播虚假内容。红包对于类似的假别“假红包”,人们要提高警惕。利吃
记者从微信团队了解到,不乱诈骗嫌疑人会把“假红包”链接的点击大亏封面,包装成各种容易让人上当的微信形式,如一条逼真的红包语音消息、邀请加群提示、假别“我已经领到了”等,利吃以各种正规名目吸引用户点击,不乱并伪造页面内容,点击大亏诱导用户再次转发。微信由于“假红包”通过微信的好友关系链传播,容易让用户降低警惕性。用户收到由好友转发的“假红包”链接,出于对好友的信任,容易点击而上当。
点击虚假红包链接存在哪些风险?北京朝阳区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肖圣雷提示,主要包括: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木马程序风险,手机权限开放风险,财产损失风险。
“正常的红包点击即可领取,但是虚假的红包链接以红包的‘外表’并结合热点吸引用户点击。一旦点击后,要求用户填写个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存在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肖圣雷说,部分不法分子以红包吸引用户点击,在链接中诱使用户下载木马程序,在用户手机中植入木马病毒,进而控制手机中的相关功能,实现其他非法目的。此外,用户在点击虚假微信红包链接过程中,可能被要求开放手机的存储、定位等权限,不法分子从而非法获取相关信息。
肖圣雷分析,不法分子通常利用虚假微信链接骗取钱财。在虚假链接中,通过收集信息、模拟正常支付、提现等手续,诱导用户在虚假页面中输入支付密码,同时在后台非法获取支付密码,并最终利用支付密码获取用户在微信或者银行卡中的财产。
法官建议,防范虚假红包链接对自身造成的风险,首先应当提高防范意识,形成对微信红包的正确认识,杜绝占便宜的心理。遇到好友发送的可疑红包链接,需要从好友发送红包的合理性上充分分析其真实性。
其次,要提高辨别能力,要求用户输入信息、下载程序或者完成其他与正常领取红包不一致的操作,通常是虚假红包,应注意分辨。
再次,注重个人信息保护,对涉及个人自身利益的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等,不在可疑链接中随意输入,避免信息泄露。要谨慎对待可疑链接申请获取的权限,避免链接利用权限收集信息。
最后,如遇财产损失及时止损,可向微信平台、银行等及时申请停止支付,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协助公安机关收集证据。
微信团队表示,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微信平台协议作出相应处理,欢迎用户通过投诉举报提供相关线索,核实后会进行处理。
责任编辑:24中国消费者报福州讯(记者 张文章)为加强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消费维权工作的积极性,壮大消费维权公益力量,形成消费维权社会共治合力,切实保护好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4月23日,福建 ...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洪涛)“初装费已经交了8年,我们小区的天然气到现在还没有开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近日,吉林省珲春市天馨家园小区的部分业主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投诉反映 ...
皖北大地,雨过天晴,一台台收割机轰鸣出动。“见地就下,逢麦就收,正是出力的时候,我一天能收150亩以上。”安徽省临泉县正大生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张勇说。“麦子入库,心就落定了,700多台农机3天 ...
中国消费者报武汉讯(冯鳌章 记者 吴采平)4月14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打击涉及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的认证违法行为,规范认证市场秩序,促进口罩、 ...
中国消费者报郑州讯(记者耿记安)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历史极值暴雨,市区部分区域出现停水停电断网现象,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便。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即刻行动,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确保百姓消费市场安 ...
中国消费者报杭州讯记者施本允)防疫物资是当前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近日,浙江杭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涉防疫物资合同诈骗及境外电信诈骗案作出判决。被告人苏某犯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 ...